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物 > 文章 当前位置: 人物 > 文章

陈玲娟:期颐之境忆风华

时间:2020-03-21    点击: 次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新华社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新华社

      “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她是徐悲鸿和林风眠的弟子,画了一辈子山水和花木。两年前,中央美术学院迎来百年校庆,作为献给母校百岁生日礼物,身为最年长校友的她捐出恩师徐悲鸿1944年题字的刻匾——“尊德性,道问学,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道中庸。”

  相比女画家的称谓,106岁的陈玲娟更愿意被看作一名女教师,因为她教书育人一辈子,唯愿把毕生所学传授给正值青春年少的学子们。“百年沧桑,岁月变迁,无论是在杭州艺专,中央大学艺术系,还是北平艺专,恩师淳淳如父语,殷殷似友亲,温暖我一生”。

  出身名门望族

  1914年,陈玲娟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今余姚市)西乡官桥。官桥陈氏家族,自明末由河南迁浙,已300余年。祖父陈士芳(克介)是茶商,捐田产约百亩设陈氏义田,以救济族中孤贫;父亲陈依仁(鸿逵)晚年开办鸡山学堂,创农村兴学之先河。到她这一辈,族中兄弟8人,个个出类拔萃,尤以陈屺怀、陈布雷、陈训慈为最,并称“甬上陈氏三文豪”。

  2015年2月,陈玲娟在寄给笔者的新春贺卡中,有一段文字:“我敬佩大哥陈屺怀,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赵家艺与我大哥是宁波同盟会正、副会长,1916年孙中山到宁波视察时,亲笔书赠‘行之非艰,知之惟艰’题字勉励他们,就是告诉大家:明白一件事,比做一件事还要难。”

  2017年5月,杭州天长小学迎来90周年校庆,陈玲娟得知后说:“大哥任杭甬两地政府要职时,致力于发展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在清末兴办新学高潮中,大哥将宁波城乡书院、蒙塾改为新式小学,多达400余所;与宁波地方贤达一起,创办宁波效实中学。1927年后,大哥两次担任杭州市长,拨款创办杭州第一所公立小学——天长小学。”陈玲娟孙女赵乐怡曾就读这所小学,代表祖母向学校赠送陈屺怀史料,以贺校庆。

  这年5月,杭州举办纪念国学大师马一浮逝世50周年系列活动,陈玲娟又委托家人,把自己的画作送到蒋庄马一浮纪念馆。

  陈玲娟回忆:1910年3月,汤寿潜在上海创办《天铎报》,大哥陈屺怀任社长,宣传民主革命思想。马一浮为汤寿潜长婿,与大哥结为莫逆之交。二哥陈训恩(彦及)自幼受年长18岁堂兄进步思想熏陶,1911年任《天铎报》撰写社评编辑,始用“布雷”笔名,逞其锐利文笔。其间,孙中山代表临时政府,用英文起草对外宣言《告友邦人士书》,就是由二哥翻译成中文最先在《天铎报》上发表。二哥推动复性书院成立,由马一浮担任主讲。

  四哥陈训慈(叔谅)是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他担任浙江图书馆馆长期间,创办浙江省首家省级学术刊物《文澜学报》,马一浮为刊物撰文,在当时学术界影响很大。陈玲娟在兄长影响下,曾多次登门拜访马一浮,聆听教诲,将其倡导的“真、善、美皆包寓含于六艺之中”运用于美学教育。

  四哥还是抢运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大功臣。陈玲娟回忆,1937年7月至8月初,是她在杭州艺专读书的最后两个月。浙图孤山分馆是珍藏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地方,与艺专同在西湖白堤上,相距很近。四哥训慈常来艺专为宣传抗日征稿,她常去四哥办公处,参与抢运《四库全书》准备工作,从94个书橱中,将阁书、善本搬出,清点登记后,装进228个书箱。1937年8月4日,四哥带领浙图同仁,将这镇馆之宝从杭州孤山抢运至富阳渔山,开始中外文献史上罕见长征。

  “9天后,淞沪会战打响。同年12月24日,杭州沦陷。据日本文献记载,翌年2月22日,日本‘占领地区图书文献接收委员会’派遣9人从上海到达杭州,调查文澜阁等26个政府与文化机构,但他们‘很遗憾地’没有找到《四库全书》——历史证明了四哥的判断。作为这一重大事件决策者与指挥者,四哥在中国图书馆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

  迈入艺术殿堂

  陈玲娟曾在新年贺卡中,选取一个个生活剪影:“夏日的早晨,儿子、媳妇、孙女陪我在西子湖畔赏荷,前方就是我1935年就读的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旧址。”“人生百岁不是梦,我得以长寿,是和众亲友关爱、子女孝顺分不开。图为小孙女赵乐怡中秋节向我敬茶和月饼,我好开心!”

  1914年7月,父亲陈依仁染伤寒病故,二哥陈训恩时年二十五,弟妹们均幼小,陈玲娟“生于是年5月才弥月耳。”家庭遭遇变故,“几如千钧之任,突然加于肩上。”陈训恩遵父遗愿,毅然摆脱一切,家居达5年之久。

  而在陈玲娟的记忆中,四哥训慈是众多兄长中最可亲的人。“自从父母早故,二哥布雷常在外地。我家人口多,事务繁,在四哥20岁后新婚不久,就遵从二哥意见,放弃组织小家庭愿望,毅然挑起二哥卸交的大家庭重担,任劳任怨,支荷了十多年。”

  幼年,陈玲娟体弱多病,还生过肺病。在亲情关怀下,身体才奇迹般好起来,后来她常说,是亲情温暖了她一辈子。

  陈玲娟自幼聪慧,喜爱美术。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院),是她迈入艺术殿堂第一站。那年,她刚满21岁。80多年来,杭州艺专位于平湖秋月旁的校舍,林风眠校长,林文峥教务长,吴大羽、潘天寿等师长,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朱怀新等同学,他们的音容笑貌,常常出现在她的睡梦中。

  那时,每逢周末,林风眠校长邀请学生来寓所做客,拿出西点、水果招待,并留下吃饭,还将所藏中外名作一一介绍,使学生大开眼界。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感动了陈玲娟:“林校长提出画画与做人的要求。他要求学生,一要有远功利的态度;二要有爱自然的态度,他常引用达·芬奇的话,到自然中去,做自然的儿子;三要有精密观察的态度,他说,艺术家能见人所不能见,闻人所不能闻,感人所不能感;四要有勤奋工作的态度。”

  在校期间,陈玲娟多次听林校长谈起,杭州艺专创立者蔡元培的美育思想。1919年,蔡元培撰写《文化运动中不要忘了美育》一文。他还提出:“将来若能将湖滨一带,拨归艺大管辖,加以整理,设立美术馆、音乐院、剧场等,成为艺术之区,影响于社会艺术前途,岂不深且远耶!”

  陈玲娟受此启发,初入校不久,草拟一份《西湖美学》写作提纲,请教林校长。林校长百忙之中耐心修改,鼓励她大胆写下去。林文峥教务长过目后,又提出具体意见。时至今日,陈玲娟认为,“西湖美学”这个美育命题,仍大有研究必要。2017年11月,在第12届西湖文化研讨会上,陈玲娟委托其子赵一新呼吁开展“西湖美学”研究,得到与会专家一致赞成。

  离开杭州艺专前夕,林校长在陈玲娟笔记本扉页,写下勉励赠言:“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画画。”可惜,笔记本在战乱中遗失,但林校长身体力行、重视美育的精神,成为陈玲娟一生努力方向。退休后,她曾向教育部门建议,在中、小学增加美育教育课程。

  至今,陈玲娟仍记得第一首校歌:“艺院健儿,齐挥毫横扫!艺院健儿,齐抡锤痛敲!要把亚东艺坛重造,要把艺光遍地耀!”2018年3月,中国美院建校90周年,她向母校捐赠珍藏多年的杭州艺专老照片。

  英轮护宝,一生自豪

  1938年,陈玲娟随家人逃难至重庆。一天,她偶然得知中央大学艺术系在当地招生,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考场。陈玲娟现场画了墨菊,张书旂教授随即在下方补鸟,并题款:“戊寅冬月,玲娟写菊,书旂补鸟,时客渝州。”

  陈玲娟考入中大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张书旂、黄君璧等师长,画艺大进。1942年,第三次全国美展在重庆举办,陈玲娟编号为七九的《荷花翠鸟》,与张大千编号为七八的《山水》作品一同展出。

  1941年,张书旂在重庆创作的抗战名画《百鸽图》,作为国礼赠送美国总统罗斯福。当时,日军飞机不时疯狂轰炸,陈玲娟与同学们给老师当助手,一遇空袭警报,迅即收拾宣纸、颜料,转移到防空洞。 2016年,G20杭州峰会召开前夕,陈玲娟把师生合作之画,重新装裱,委托家人赠送杭州“百年思鑫坊历史文化陈列馆”张书旂画馆。

  陈玲娟1944年毕业前夕,恩师徐悲鸿亲书寄语:“尊德性,道问学,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道中庸。”这幅手书体现了徐悲鸿美学思想与艺术理念,亦涵盖中央美院校训“尽精微,致广大”。

  中央美院百年校庆之际,赵一新受母亲委派,专程前往北京,赠送徐悲鸿题字木刻匾。

  陈玲娟一生中最引以为豪的事——“英轮护宝”,也由徐悲鸿先生而起。

  1946年8月,她在上海市北中学任教,高兴地接到徐悲鸿先生邀请,到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央美院)任助教。他们几位原中央大学毕业生受徐先生委托,将20多箱珍贵书画护送至北平。不巧的是,当时船方决定让邮包先上,把这堆木箱搁置在码头。由于担心文物受损,她费了很大周折才把木箱装上岸边小船。

  “船长是英国人,很傲慢。我一身学生打扮会被人瞧不起,于是急中生智,决定提高身份与船长对话。我拿出平时积蓄,把统舱票换成房舱票,打开行李箱,挑了套最时尚的衣服打扮起来。刚巧,同房间的俄国少女会讲英语,机智地扮演我的秘书,让船长一直误把我当成艺术专科学校副校长。”陈玲娟回忆说,她中学在教会学校念书,流畅英语在关键时刻派上大用场。幸好,这位船长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很快取得信任。船长亲自指挥船员,将小船上的木箱吊上大船。船到秦皇岛后,又经火车转运至北平。路途中还遭遇了前面一列火车被炸出轨的险象。

  “抵达北平后,徐先生到洋溢胡同宿舍来看我,连声称赞说:‘这20多箱书画都是宝贝啊!玲娟心细机智,一路辛苦了。’2000年,师母廖静文来杭州参加徐悲鸿画展,提及护送书画的往事,说:‘这批书画箱中,不仅有悲鸿的书画,还有他收藏的珍品。说不定,你参与整理的北平艺专图书馆书画,后来就成了央美图书馆旧藏。悲鸿曾对我说,玲娟遇大事能沉住气,很感谢你。’”

  不久,陈玲娟与齐白石、吴作人、李苦禅、艾中信、董希文、宗其香等一起,参加由徐悲鸿倡导成立的北平美术家协会(今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协会共41人,陈玲娟时年32,为最年轻会员。目前,她是唯一健在的中国美术界元老级人物。

  百岁“时尚奶奶”

  经历一个多世纪沧桑,陈玲娟依然温婉恬静、乐观谦和。岁月似乎并没有在老人脸上留下过多艰辛,更多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回忆。

  1943年,恩师徐悲鸿授课时吟诵李清照《如梦令》,“这首小令用词简炼、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是可入画。”要求以此创作一幅国画。徐悲鸿对陈玲娟之作,大加赞赏:“玲娟构思精巧,切题达意,以词中意境‘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作为主题,甚好、甚好。”毕业时,徐悲鸿亲书这首词赠予她,并勉励:“愿诗情画意伴你一辈子。”

  陈玲娟说:“诗情画意人生,不仅是徐先生对我的期许,也是我一路走过的踪迹,更是我幸福的源泉。自从接触了她,就再也没有离开。在我眼中,人生就是热爱生活,寄情诗画,即使在逆境中,生活也能过得有滋有味,如书画一般温润,用饱蘸深情的毫端,书写胸中之逸气。可以说,在漫长岁月中,恩师口耳相传的教诲,让我受益终身。此后数十年教学生涯,美术加文学的诗情画意,一直是我授课的主要内容,且深受学生欢迎。”

  在北平艺专任教不久,陈玲娟遇到了人生伴侣。1948年初,她与教育家赵冕在南京结婚。赵冕受梁漱溟、晏阳初与陶行知影响,走上“教育救国”之路。上世纪40年代初,他留学美国,攻读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师从美国教育大师、哲学之父杜威。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委任为中央教育部参事。

  1955年,夫妇俩调回杭州。赵冕任杭州大学外语系教授,陈玲娟则在杭州八中(今杭州旅游职业学校)当美术教师。1965年丈夫因癌症去世后,陈玲娟与儿子相依为命。

  如今,儿子赵一新年已七旬,母亲依然是他心中的骄傲与精神支柱。母亲的言传身教,使他明白:遇到困难,不自暴自弃,再大的风雨都会挺过去。母亲还经常把一句古语挂在嘴边:“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陈玲娟2014年贺卡中,第一张生活剪影是她手捧贺卡,内心喜悦洋溢在脸上,配文写道:“每逢新年,阅看国内外亲友寄赠的贺卡,我倍感温暖。图为美国亲友为我精心制作的新年百岁生日贺卡。”

  “慈湖中学是我的家乡宁波一所有100多年历史的学校,我们家族许多亲人都是在慈中毕业走向社会的。前些年八哥(陈叔同)为母校捐款,设立奖学基金会,我当了一辈子老师,深知农村贫困孩子读书不易,每年也捐点款,尽点微薄之力。图为我正阅读《慈湖文献》,追忆往事。”这是2014年贺卡中第三张生活剪影。

  后来,陈玲娟委托儿子给家乡送去她的两幅作品,以寄托思乡之情。其中一幅画的是,一只母鸡站在开满野菊花的篱笆旁,生动传神。陈玲娟说:“我画的是家乡的鸡。一般画公鸡比较多,但母鸡比公鸡难画。”在她的儿时记忆中,家乡有三样东西印象最深:香椿、杨梅,还有野菊花。

  每年杨梅成熟时节,陈玲娟会眯起眼睛,用家乡话对孙女讲一句民间俗语:冬红杨梅挂篮头,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出虫。她不忘启发说:“夏至杨梅满山红,一转眼到了小暑,就要出虫了,不仅吃杨梅,做任何事情都要珍惜时间,抓住机遇啊。”在她心中,家乡如同一根线,把散落在海内外的家族子孙,像珠子一样串联了起来。

  陈玲娟今年106岁,还经常使用智能手机与亲友们视频聊天;家族里谁生了孩子,昔日学生有艺术新创作,都会拍照片传给她看,人称“时尚奶奶”。纵使高龄,她仍初心不改,呼吁要加强美学教育。正如她在2015年贺卡中所说:“美学,令人怀有一颗柔软的心,去感知生活中的阳光与温暖,赞美和呵护生命中的美丽与绚烂。尊循恩师教导,我希望美学教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走进学堂、社会、田头,进入寻常百姓家。”(何雁)

上一篇:支援湖北医疗队中的"90后"队员:青春之花,不惧风雨更绚丽

下一篇:王树增:写作是在探求我们民族顽强的生命力

联系《法治之窗》 | 关于《法治之窗》
渝ICP备19016650号-5 | 公安备案号:50023302000301  |   QQ:1876828445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  电话:010-59461777  |  法律顾问:北京霆盛律师事务所 主任:贾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