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25 点击: 次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经典以及古代文献中蕴含许多富有哲理的健康思想和健康之道,而这些思想和道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医学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中医讲:“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易而无迹,治已病劳而罔功。”最高明的医生是在人生病之前就预防,而不是在人生病以后才去治疗,此时病人或许已经药石罔效了。《群书治要·鹖冠子》中记载了春秋战国时神医扁鹊三兄弟治病的故事。魏文侯问扁鹊:“你兄弟三人,其中谁最善于治病?”扁鹊说:“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听到神医扁鹊这样讲非常好奇,扁鹊说:“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意即长兄对于疾病,在其隐伏未发之时便已看到,并在未出现症状时便除去病源;二哥医治疾病,是在病情十分轻微时便予以治愈;而我却是在病人病情严重时,刺穿病人经络,使用含有毒性的草药,剖开病人肌体,才达到治病的效果。 扁鹊认为长兄才是最好的医生,因为他会帮助人们提前做好预防,不给疾病以机会,减少病人的身心痛苦与经济负担,这对病人而言也是最经济、最健康的疗养方式。因此,古人很注重身心的健康之道,譬如,著名的医书《黄帝内经》流传后世,在今天依然影响深远。老子有言“人生以百年为限,节护乃至千岁。如膏之小炷与大炷耳”。但是,在当代社会,由于繁忙的生活节奏与多样的生活方式,人们很容易忽视预防的重要性。“是故治未病者,多忽。而已病者,始求诸医。医虽良,其如病成何,膏肓之谕,惜也。” 疗身不若疗心。中华文化自古强调养生保健,静化身心。《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古人的一种保养理念,强调养身的方式由内而养。在《内经》中保留着古人关于“治未病”的大量知识。 内外兼具的身心健康是人的全面健康水平的关键。心主神明,心的健康是最易被忽视也是最不易被干预的。对于“疗心”,需先“正心”。 《寿世青编》中有言:“凡欲身之无病,必须先正其心,使其心不乱求,心不狂思,不贪嗜欲,不着迷惑,则心君泰然矣。心君泰然,则百骸四体虽有病不难治疗。独此心一动,百患为招,即扁鹊华佗在旁,亦无所措手乎。”很多疾病的产生都是与心理疾病密切相关的,人的性情、情绪情感、偏好习惯都对人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黄帝内经》讲的“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等是具有科学依据的。 养德养生无二术。古人认为“养生”与“养德”其质如一,学出于一。因此,明代王文禄在《医先》中强调“矧天子以至庶人,修身为本”。意指从天子到民众都是以修身为本。《礼记·中庸》云:“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潜心养德之人,会延年益寿。(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红姗) |
下一篇:按摩三穴 提神解乏